2023-12-01 白家电
白色家电主要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小家电。 目前,国内白色家电三大品牌美的、海尔、格力的2021年财报已陆续发布。 舆论已经开始对三者进行比较。 过去、现在、未来,国内白色家电三大品牌是谁? 谁在崛起,谁在沉没? 尤为重要的是,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谁的战略重点更明确、增长潜力更强?
1、财务数据比较
从财务数据上对比三家企业的规模,美的明显领先,海尔和格力紧随其后。
过去2021年,三家公司营业收入对比如下:
美的以3434亿元领跑,同比增长20.2%; 海尔智能家居2275.6亿元,增长8.5%; 格力电器1896.5亿元,增长1.2%。
但从营收规模来看,美的比海尔多了1000亿元以上,比格力多了1500亿元以上。
三家公司净利润:美的290.2亿元,增长5.5%; 海尔智能家居130.7亿元,增长47.1%; 格力电器230.64亿元,增长4%。
净利润总额仍为美的最高。 格力超越海尔100亿,但海尔净利润增幅最大,这也意味着海尔前年净利润总额较低。
毛利率对比:2021年,美的集团毛利率为22.48%,同比下降2.63个百分点; 格力电器毛利率24.28%,同比下降1.86个百分点; 海尔智能家居为31.2%,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
但从2021年财报来看,三巨头中,美的的营收规模和净利润最高。 格力规模最小,但净利润率最高。 海尔智家虽然规模比格力大,但净利润率却是最高的。 底部。
媒体对比了这三个公司近三年的数据,可能比较公平:
2019年至2021年,美的集团营收从2794亿元增至3434亿元,增长23%; 海尔智能家居营收从2008亿元增至2276亿元,增长13%; 格力电器营收从2005亿元下降至1897亿元。
近三年来,美的、海尔智家营收增长超过10%,而格力电器营收则出现下滑。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方面,2019年、2021年,美的集团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42亿元、285.7亿元; 海尔智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82亿元、130.7亿元; 格力电器同期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47亿元和230.6亿元,同样呈下降趋势。
2、战略概述
财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经营成果,但并不代表整个企业的经营质量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家电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变化。
首先,智能化已经是明显的未来趋势。 所谓智能化,是指整个家电的系统化、自动化、远程控制。 智能家电从单一产品到成套产品,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习惯自动提供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
二是高端化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一方面,高端化代表着产品的升级、品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产品理解的认知重构和新兴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动态满足。
因此,对于当前的三大白色家电企业来说,战略规划和未来定位极为重要。 在这样的战略规划中,未来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是企业自身关键的“必答题”。
美的、海尔、格力,在现在的竞争格局中,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自己的竞争优势。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白色家电市场的影响力和消费规模正在消退,资源只是在这三个品牌内部流动。 美的只需关注海尔和格力即可,其他两家公司也是如此。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从智能化、互联网切入个人消费品业务的新品牌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老霸主”的掘墓人。 比如小米和华为,当物联网和智能家电的系统、芯片、解决方案等“上层建筑”足够成熟时,这两家企业一旦切入家电赛道,对传统三巨头的冲击品牌可能会是致命的。
这里,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三个品牌的战略规划和生态布局。
2020年底,美的集团将公司组织战略升级为智能家居事业群、工业技术事业群、建筑科技事业群、机器人及自动化事业群、数字创新事业群五大事业群,并纳入扩张2021年B端业务-2025年工作重点。
美的所谓的B端业务是指:工业技术、建筑技术、机器人和自动化。 据美的公开资料显示,工业科技产品包括智慧出行、绿色能源、工业自动化,甚至汽车零部件等。 建筑技术是指暖通空调、电梯等。机器人和自动化是指数字服务、物流仓储、医疗设备等。
可以看到,美的的五大业务集团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而其B端业务则更加广泛,从汽车零部件到医疗设备甚至机器人。
美的将自己定位为“全球科技集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类型和服务,并多次强调将坚定地启动B端业务转型,C端和B端业务并重。 B端业务成为美的探索的第一步。 2. 生长曲线。
如果美的以这个庞大的战略规划为方向,未来几年专注于TO B端,就会陷入“大而无理”的巨大虚无和迷茫。 美的必然会浪费资源,浪费C端业务,同时也无法建立起自己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部门。
美的对面就是格力。
格力一直坚持只做空调,所以在空调领域,格力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直至2020年,美的空调业务(1212.2亿元)以33.4亿元的优势超越格力(1178.8亿元)。 但这是在美的海外销量远超格力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格力空调国内销量第一的地位并未动摇。 2021年,国内空调主导地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尽管美的在空调业务上领先格力近101.7亿元,但空调产品毛利率却远逊于格力:美的21.05%、海尔27.93%、格力31.23%。
但格力的业务部门过于单一。 一方面,董明珠想要扩大营收规模,另一方面,她也需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 因此,对于格力来说,转型几乎是当务之急。
然而,这些年格力的多元化转型却十分艰难。
除了空调之外,格力还推出了冰洗机、小家电等与家电相关的品类。 不过,对于这些传统家电来说,此时进入已经为时已晚。
格力还相继进入手机、芯片制造、医疗、再生资源、汽车等行业。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格力多元化战略的成果并不明显。 2021年财报中,格力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70%,而家用电器、智能设备等业务占比不足5%。
我们再看看海尔。
相对而言,海尔的基本面比较扎实,多元化业务也早已确立。 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三大品类拥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海尔的战略规划比美的、格力更有针对性。 海尔的战略目标是“高端”。
2019年6月,青岛海尔更名为“海尔智家”。 旗下包括海尔、卡萨帝、GE Appliances、AQUA、Candy、斐雪派克、Commander等七个产品品牌。
海尔智家打造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聚焦AI+IoT能力建设,打造智能家居“生态云”,推出海尔智家APP,发布全套智能家居产品。解决方案。
据海尔官网介绍,海尔智家打造了一个名为“三翼鸟”的“场景品牌”。 三翼鸟开辟了从卖产品到卖场景的新赛道,提供阳台、厨房、卫生间、全屋空气、全屋空气。 用水、影音等智能家居全场景解决方案。 同时,依托智能家居体验云平台,连接用户、企业、生态方,打造随需而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2020年7月31日,海尔智家与海尔电器发布联合公告称,海尔智家拟通过发行H股及现金的方式对海尔电器进行私有化。 每股拟定股份可获得海尔智家新发行股份1.6股。 H 股,每股收到现金 1.95 港元。 此次私有化之前,海尔电器是海尔智家的控股子公司。 海尔智家及其全资子公司合计持有海尔电器45.68%的已发行股份。
从海尔家电到海尔智家,海尔与美的完全不同。 紧紧围绕C端用户,整合家电消费全场景,成为“全屋一体化、智能家电”的设备供应商和供应商。 解决方案提供商。
海尔这样的战略规划是锚定的、继承的、面向未来的,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 对于海尔来说,未来可能不再是一家硬件设备制造商,而更多的是一家从事系统开发、软件开发、甚至芯片开发的“数字化”高科技企业。
综上所述,格力陷入战略混乱,而美的则业务过于分散,疑似陷入虚无。 海尔正着力现有业务单元面向未来,但同时也在从“硬件生产”向“软件开发”转型,挑战巨大。
3、从品牌认知度来看谁更有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品牌是最终的王牌,是消费者根深蒂固的认知,决定了消费者最终会投票给谁。
三个品牌中,美的以小家电起家。 规模扩大后,却缺乏消费者心目中的主打产品。 比如,在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中,海尔的冰洗机、格力的空调、海信的电视,品牌和品类都密切相关。 但美的种类繁多,种类繁多,从电热水壶到微波炉都有,而且品牌影响力是最低的。
美的品牌资产最低来自另一个方面:美的高端产品没有存在感。
海尔、格力的品牌资产远高于美的。 然而格力却陷入了困境,整体品牌扩张困难重重。 而且,格力本身就已经可以与空调品类划等号了。 因此,格力品牌如果想延伸到其他品类,消费者的接受度会很低,比如格力手机,或者格力冰箱都感觉怪怪的。
海尔在“家电”领域拥有最良好的品牌资产和消费者联想。 不过,近年来,海尔对其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了重大探索性调整。 张瑞敏治下的远大志向是打破传统组织的“官僚主义”,转而打造平台组织和小微运营。 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积极价值,可能有纯粹学术的嫌疑。
上一篇:白色家电如何实现互联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