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1415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标准在自然环境中的典型应用探讨
IEEE 1451标准的发展历程与典型应用探究
在自然环境中,智能传感器的网络化连接成为了现代技术的一大亮点。IEEE 1451标准正是为此而诞生,它定义了一套连接传感器到网络的标准化通用接口,构建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的框架,使得传感器制造商能够支持多种网络。
然而,这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简要介绍IEEE 1451标准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分析限制其应用的一些原因,并讨论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还将给出一个用于机器人手爪的基于IEEE 1451.1标准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的一个例子。
一、引言
为了解决传感器与各种网络相连的问题,一群专家于1993年开始构造一种通用的智能化传感器接口标准。在1994年,美国国家技术标准局NIST和IEEE共同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从那时起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会议,以讨论如何建立这种标准。直至1995年4月,当时成立了两个专门工作组:P1451.1和P1452.2。
二、网络化智能传感器 IEEE 1451.x 标准简介
本节将分别介绍几个关键部分:
IEEE P1451.3 物理接口指标
提议定义一套物理接口指标,为以多点设置方式连接多个物理上分散的变送者。这对于那些无法直接嵌入TEDS(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的恶劣环境非常有必要。该提案通过“小总线”实现变送者总线接口模型(TBIM),允许通过简单控制逻辑进行最大量数据转换,同时兼容高带宽设备和低采样速率设备共存。
IEEE P1451.4 网络适配层协议
这个工作组负责定义通信协议,使得不同的NCAP(Network Capable Application Processors)能够有效地交互并提供数据。此外,该协议需要确保系统对各种环境变化具有足够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
三、典型应用案例:机器人手爪中的使用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基于IEEE 1415.2数字接口规范的小型机电系统,将它集成到机动手臂或机械臂的手爪中。这将使得手爪能够实时收集并处理来自内部运动测量单元、高度精确力矩计数单元以及其他硬件部件产生的心电图信号等数据,并且能轻松地与主控系统或云服务进行无缝通信,无需任何额外配置,即可实现即插即用兼容性。此外,由于采用的是面向对象信息模型,可以轻易扩展新的功能模块,只需更新软件代码即可,不必更换硬件结构,因此极大提升了系统维护效率和灵活性。